来源:
阅读:
公共艺术学院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前身为视觉艺术学院。
在当今信息技术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美术学院世纪耕耘、励志创新,继承蔡元培先生以美育普惠社会的思想,倡导“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科发展理念,为营造和谐美好的城市公共艺术环境,提高公众审美文化品质生活,发展具有中国当代精神与东方意韵的公共艺术,2007年经过学科整合与优化,原视觉艺术学院更名为公共艺术学院。
公共艺术学院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以城市、环境、场所等公共空间、公众的审美生活中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艺术教育为己任,培养具有扎实的造型艺术基础、掌握环境艺术设计技能和现当代艺术创作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学院下辖四个系和一个公共艺术实验中心:公共空间艺术系、壁画艺术系、公共美术教育系、陶瓷和工艺美术系,分为城市雕塑、景观装置、壁画艺术、中国漆艺术、美术教育、公共艺术策划与传播、艺术鉴赏、陶瓷造型艺术、玻璃造型艺术、饰品设计等十多个专业方向,现有教授、副教授20名。
二、系科介绍
2.1 公共空间艺术系
公共空间艺术系是为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城市而设立的应用型新学科。该学科融艺术与人文、艺术与技术为一体,建立了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背景下造型与设计、传统与当代、城市公共文化理论研究与创作的教学体系。教学系由城市雕塑、景观装置、公共艺术学三个工作室组成,从不同角度开展针对性教学和研究,主要教学课程包括具象造型训练、抽象造型训练、材料语言、城市雕塑规划与创作、景观装置创作、虚拟造型、公共艺术概论等。培养具有当代公共艺术文化精神和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与设计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2.2壁画空间艺术系
2.2.1学科简介
壁画艺术系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筹建于1981年,2002年9月视觉艺术学院设立壁画专业,2007年9月成立壁画艺术系,下设四个工作室进行教学与研究,具体为:纪念与写实性工作室;自由与装饰性工作室;漆艺研究工作室;材料研究工作室。本专业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传统学科,秉承和发扬先辈的学术精神,在当代公共艺术走向繁荣的今天,在巩固发展和提高现有传统专业的前提下,我们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办学思想和人才需求,确立了学科发展方向,努力沿着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进行教学与研究。
壁画系是培养本科、研究生之教学单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扎实的造型和艺术理论基础、在造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现理解能力、鉴赏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俱佳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并能熟练运用壁画艺术语言和最新的专业技术,在相关领域皆能胜任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学历新型人才。
壁画系师资力量雄厚且年轻,多位教师都曾独立组织、策划和参与了多项具有影响的大型学术活动。曾获得大型国际艺术三年展大奖、国内大型美展大奖、银奖、铜奖等二十余次,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三十余部。所培养的学生参加国内外大型艺术三年展十余次,并有十余件作品获国家奖。我们拥有广泛的交流渠道和学术平台,海纳本专业精英师资。本系有专业教师11名,半数以上都曾公派或自费出国学习、考察。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博士研究生1名。壁画艺术系正以新的学科模式、一流的学科管理和教学质量成为品牌专业。
2.2.2主要课程
纪念性与写实性工作室:线描、素描、色彩、色彩构成、构图与创作、湿壁画构成与临摹、绘制壁画材料、壁画创作、历史与主题性创作、创作、社会实践、毕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创作
自由与装饰艺术工作室:色彩、白描、线描、重彩、创意素描、创作(马赛克)、壁画创作与构图、纤维与壁挂艺术创作、自由艺术创作、社会实践、毕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创作
壁画材料创作及纤维艺术工作室:白描、素描、湿壁画、坦培拉、岩彩重彩壁画、沥粉贴金、壁画马赛克镶嵌、金属材料创作、釉彩陶板壁画材料创作、民俗艺术与材料研究、纤维与壁挂艺术创作、创作、自由材料创作实践课、社会实践、毕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创作
漆艺工作室:漆工基础、漆艺基础、线描、漆艺应用设计、漆艺技艺、中国漆艺术学、中国工艺美术史、脱胎技艺、漆器设计与制作、漆画创作、漆艺创作、社会实践、毕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创作
2.2.3师资概况
我系共有16位专业教师,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助教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6人。
2.3公共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系作为学院的重点系,其美术教育专业是学院的重点学科,面向全国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和三年制硕士研究生。本科教学下设公共美术教育专业、艺术品鉴赏专业和公共艺术策划与传播专业三个专业,其专业培养方向是为社会培养艺术教育师资,社会公共美术教育工作者、艺术策展人、新闻出版发行人、文化艺术品鉴赏与保护和管理工作者等。硕士研究生教学主要是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方向的培养,为社会输送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师资以及社会公共美术教育的工作者、艺术品鉴定鉴赏与文物保护的工作者。
我系现有14名在编专业教师,师资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课程设置上分教育理论课程、美术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大模块。其中教育理论课程有:中外美术教育史、艺术教育与美学、美术教育学与方法论、美术教育心理学、艺术批评、中国书画论、艺术品市场研究等;美术专业课程有:国画、书法、篆刻、版画、油画、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摄影动画与DV制作、传统与现代设计、企业品牌管理与CI战略管理、策划基础与文本制作、广告创意与策划、视觉策划与空间展示等。其中,教育理论课程占总课程比例已达30%,打破了多年来老传统美术教育理论课时不足于7%的情况,成为我系美术教育教学特色教学之一。
我系新增的“艺术品鉴赏”专业已经招收多届学生,面向社会培养中国艺术品鉴赏、鉴定和文物保护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也成为我系新增专业的亮点。
我们本着务实、求真、创新的教育姿态,在充分感悟当代中西方大美术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依托中国美术学院雄厚的实力和广泛的对外交流渠道及学术平台之优势,立足高点,面向社会,培养具备“才情、学养、人品、志向”的通识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学历的专门人才,我们满怀信心与希望!我们任重而道远!
2.4陶瓷工艺系
2.4.1 学科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源于国立艺术院图案系。在1928年建校之初,即设有“陶瓷”专门课程。1960年夏,在邓白教授的倡议和组织下,“陶瓷美术专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陶瓷艺术专业学科”之一。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正式成立。2007年9月学校院系调整,由原来的陶艺系与视觉学院的玻璃、首饰专业整合为陶瓷与工艺美术系,隶属公共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学科中最具影响力的教学团体之一。在教学上实行两段制,一年基础,三年专业。陶瓷艺术学科在器皿设计与陶塑创作研究领域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陶瓷艺术学科教学设备完善,拥有二大教学工作室(器皿设计、陶塑创作)和四个教学实验室(泥料实验室、釉料实验室、模具实验室、烧成实验室)。玻璃与首饰学科创办于2004年,但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上已渐渐趋向成熟。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学科师生的专业创作和获奖成果,居全国高校同类学科前茅。 连续主办了五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倍受国内外陶艺界的瞩目,是中国当代陶艺界最为重要的专业展览之一。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历史与人文背景,秉承 “将艺术与技术熔于一炉”的教学方针,整合多方面教学资源,旨在培养具备从事陶瓷、玻璃与首饰艺术的研究、教学及应用方面的现代高层次专业人才,推动手艺文化教育与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
2.4.2主要课程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成型工艺Ⅰ、Ⅱ、陶瓷材料学、泥塑基础、乐烧技法、陶塑(壁饰)、陶塑Ⅰ、Ⅱ、Ⅲ、装饰技法、日用器皿Ⅰ、Ⅱ、Ⅲ、Ⅳ、陶瓷文献阅读、毕业实践、毕业设计Ⅰ、Ⅱ、毕业论文Ⅰ、Ⅱ
玻璃设计专业:平面造型训练、立体造型训练、玻璃材料特性训练、立体装饰、装饰造型、热成型工艺基础、灯工工艺、玻璃构造、建筑平面玻璃创作、玻璃饰品设计、公共玻璃艺术、社会实践考察、毕业实践、毕业设计Ⅰ、Ⅱ;毕业论文Ⅰ、Ⅱ
首饰设计专业:造型基础Ⅰ、Ⅱ;装饰基础Ⅰ、Ⅱ ;金属工艺Ⅰ、Ⅱ、Ⅲ、Ⅳ;材料Ⅰ、Ⅱ;专业创作Ⅰ 、Ⅱ;毕业设计Ⅰ、Ⅱ;毕业论文Ⅰ、Ⅱ
2.4.3师资概况
我系共有18位专业教师,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其中硕士生导师8人。 另有专职教辅人员2人。